• 主页 > 知识问答
  • 上海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历程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就

    1. 历史

    上海美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数字艺术教育的院校之一。

    1992年,美术学院“计算机艺术”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1999年开始招收数字艺术硕士;

    2002年招收数字艺术专业本科生;

    2009年,上海大学获批数字媒体本科专业;

    2011年,美术学院获批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2020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

    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

    上海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主办“未来智慧:未来智慧: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

    2、专业定位

    本专业围绕立德人民的根本任务,结合上海优秀国际城市建设目标,面向未来数字生活场景,培育数字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掌握理论、工具、规律、原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有情怀、跨界思维、创新能力”,能够引领数字美学的顶尖数字创意人才。

    二、师资及业绩

    1. 师资队伍

    在上海市领军人才王大伟教授和教育部美育教育学部委员金江波教授的带领下,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平均年龄20岁。 37人,77%的教师有海外学习、访问经历。实质 近年来,通过引进国际专家、企业导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包括澳大利亚媒体艺术领域国际知名教授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领军教授中的带头教授1名;已引进麻省理工学院2人、伦敦艺术大学1人、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1人等访问学校;介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5名青年教师;聘请腾讯、华为、蚂蚁金服等国内知名企业导师进行教学合作。依托上海大学优势跨界融合的完整师资团队。

    2. 学术成果

    金江波教授,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数字艺术、公共艺术等领域的创作与研究。现任上海美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主席;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信息与交互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会长;上海市科学艺术学会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艺专家委员会主任;民进上海市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着、教材、论文十余家。

    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

    “设计精神”工作坊

    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

    全国大学生美展奖一等奖

    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

    “上海青年五四奖章”证书

    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

    专业教师研讨会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2018年开始,上海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一)构建“项目牵引、科教融合、导师引领、自主学习”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不同项目需求,搭建不同的技术平台,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立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教研室和工作室群,包括:媒体艺术与科艺融合、信息化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和信息设计。社会创新、数字娱乐和体验设计。工作室引入项目式教学,将项目分解为课题,将课题转化为知识点,形成项目牵引、科教结合的教学循环。工作室与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杰作组成的学科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形成了良好、自主的学习氛围。

    (2)打造“多维度、模块化”的动态课程体系。

    在国家教育师范专业标准指导下,构建了充满活力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通过思维、技能、方法、视野四个维度,对应社会、人文、美学、科技四个方向。课程模块。以造型、设计、媒体和技术作为整个教学模块的基础;以媒体艺术、整合设计、数字创意、社会创新、数字娱乐为专业选修模块。通过模块化的有机组合复制数字媒体领域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征。

    (三)形成“共享开放、协同融合”的专业教学资源集聚机制。

    在上海区域优势下,以需求为牵引,吸纳专业前沿师资和课程,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资源集聚机制。通过工作室引入国际导师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学科视野、聘请企业导师的行业需求,并用专业的师资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灵活、多样、兼容、持续更新的专业教育情况。

    (四)以树立“数字园区”学术品牌为抓手,运用灵活机制,打造多种学习形式。

    2017年以来,美术学院数字系开始通过建设“数字公园”品牌系列教学活动为抓手,引入“短频”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减少规划,提高灵活性;在降低成本方面,包括人工成本和费用,使教学活动能够在最大范围内进行。并辅以线上、线下、知识分享、讨论、辩论、工作坊、参观、集体创作等方式。鼓励“一时意向”、“多一盘”的灵活学习活动组织,打造最具上海优势、最协调的优质知识资源。

    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

    交互设备课程课程展示报道现场

    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

    媒体艺术课程创作

    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

    数据设计工作坊

    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

    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基地

    四、人才培养及成果

    上海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接国家战略战略和国际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关注上海及长江流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需求江三角地区,培育传承海派。具有人文底蕴、问题意识和工匠精神,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优秀设计师和艺术家。

    1. 在你毕业的地方毕业

    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广泛就业于互联网、广告、游戏、新媒体等各个新兴行业。据上海美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蓝皮书显示,毕业生整体主要流向区域整体。上海的发包单位主要是信息公司和国有企业。此外,进入QS排名前50名大学的学生比例占学生人数的10%。共向全球优秀数字媒体艺术输送人才81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爱丁堡等); 13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共获得国际国内比赛奖项10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8项;市级优秀毕业生共26人。

    2、教学科研成果

    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

    近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天文馆、油罐艺术中心、新华园、上海市法学会等7家机构及企业等拥有7个教学实习基地;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院校设计了工作坊和7个联合课程和39个讲座; “本土留学”项目引进了十余名国际教师,介绍了设计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课程。本质 本专业艺术设计学科在2017、2018年QS排名中均跻身世界前200名,中国大陆第7名。本专业被评为2021年软科A级专业、全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前十名。

    未来,在上海大学“新工科、新文科、新医学”综合性新兴学科专业体系中,我们将继续紧密结合上海区域优势,汇聚全市优势资源。世界一流院校的前沿领导者和数字产业。培养通识课程、跨学科课程、辅修学位、针对性培养的通用方法,培养面向未来生活和5G时代技术的创新设计人才。

    上海艺术学院的生活方式_上海艺术学院校徽_上海艺术学院贴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合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xcnkqn.com/html/tiyuwenda/943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